德国外长临时取消访华行程后,柏林的外交氛围骤然紧张。原本象征中德高层关系“重启”的一趟访问,竟演变成政府内部的政治风波。随后,默茨政府紧急调整,由副总理克林拜尔亲自出面“补位”。一系列动作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外交危机,更是默茨政府在对华关系上的深层焦虑。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计划10月26日访华,与中国外长会晤并与经济界密集交流,被外界视为默茨政府上任以来修复中德关系的重要一步。然而,就在出发前两天,瓦德富尔突然宣布推迟行程,理由是“中方未安排足够会谈”。
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德国媒体随即披露,中方真正不满的是瓦德富尔在台湾问题上的冒进言论。中方要求其在访华前澄清立场,但瓦德富尔拒绝让步。结果,这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访问,直接“夭折”。
更严重的是,这一事件在德国国内迅速发酵。媒体舆论普遍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行程变动,而是默茨政府内部在对华立场上的分裂公开化。

瓦德富尔出身基民盟,却继承了绿党前外长贝尔伯克的“价值导向”外交思路,强调“人权”“制度竞争”,意在打造所谓“原则外交”。但如今的德国,显然已无力支撑这种理想化的姿态。
德国经济正经历战后少有的衰退期——制造业信心跌至低谷,能源价格高企,汽车、化工、机械等支柱产业都离不开中国市场。中国已连续多年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占德国对外贸易总额的近10%。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
头条今日_全国热点资讯网(头条才是今日你关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