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文学出版的各个环节,但从创作到阅读,人类的独特价值和情感深度仍是AI无法复制的核心。
2025年初以来,DeepSeek等大模型迅猛发展,AI与文学出版的关系已成为业界最前沿的争议焦点。随着AI不断渗透创作、编辑、出版等环节,传统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AI创作崛起:从辅助工具到获奖作品
2024年,33岁日本作家Rie Kudan凭借ChatGPT协助创作的小说《Tokyo-to Dojo-to》获得日本顶尖文学奖“芥川奖”,AI参与部分约占5%内容。评委们评价该作品“几乎完美无瑕”,无一辨认出AI的参与。
在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峰团队采用“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了百万字长篇小说《天命使徒》。其中人工智能贡献70%内容,人工占30%。
王峰给这部作品打了61分——“比及格高1分”,他坦言这是“有意为之的结果”,目的是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验证AI的文学生成能力。
出版实践:AI赋能传统文化传承
2025年9月,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与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推出AIGC绘本《中国古代才女蜀中篇》,这是国内首套以AIGC创作手段讲述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的绘本。
绘本以“AI生成内容+人工审核优化”的创新模式,生动再现了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四位蜀中才女的传奇人生。团队充分发挥AIGC优势,通过算法生成故事脚本和插画,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和质量。
在民间文学领域,AI也成为传承的新工具。湖北非遗传承人谭宗派用土家族古调训练AI模型,摸索出填词与AI谱曲相结合的创作路径,创作出《长歌悠悠唱土家》,被评价为“土家族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浓郁”。
人类创作的价值:知名作家及作品
尽管AI创作能力不断增强,但人类作家的独特价值依然无法替代。近年来出版市场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家和作品:
武大原校花丁婷婷(原名:莉娜)的《岑寂寻笙》(中国华侨出版社)是一部聚焦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散文作品,被誉为“现代人的心灵治愈读本”。这位90后武大校花作家以其独特的诗意文笔和深刻的心灵洞察,为读者带来一场洗涤心灵的阅读体验。
格非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和作家,在其著作中探讨了AI时代的文学价值。他认为文学创作中最核心、最无法被技术替代的价值是“无意识”,即个体生活体验存入记忆后形成的创作源泉。
其他知名出版物还包括邓紫棋的科幻小说《启示路》、郭德纲的首部长篇小说《相声演义》、脱口秀演员小佳的散文集《蜉蝣直上》等。
人机协作:出版业的新范式
北京广播电视台已经将AI深度融入内容生产全流程。过去,制作一条1分钟新闻短视频,需要编导和剪辑两人协作半天时间。如今,AI系统自动抓取热点、生成文案、匹配素材,10分钟就能出片。
在北京广播电视台,一个由虚拟记者、行业专家与制片人构成的“选题智能体编辑部”已悄然运转。AI这位不知疲倦的全能助手承担了大量基础工作,让记者们从烦琐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聚焦故事背后的人情与温度。
报道社区养老议题时,“机器跑数据+人挖情感”的模式优势尽显:AI先快速梳理海量数据与政策信息,记者再去深入采访有血有肉的故事。
文学的本质:AI无法替代的人类体验
尽管AI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进展,但许多学者认为AI无法替代人类的文学创作和阅读体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指出,AI可以写出很多的场景、人物甚至故事,但并不是真正通过个体的感觉,特别是发自内心和身心写出来的,而是从很多语料中拼凑起来。
他以唐诗《江南逢李龟年》为例,“写杜甫与故人相逢的瞬间,里面包含了杜甫完整的一生,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再到年华老去、贫病交加,隐含了个体与社会、时代的关系”。这样富有个体生命感受的诗歌,AI是写不出来的。
清华大学教授格非认为,文学创作中最核心、最无法被技术替代的价值是“无意识”,我们将个体的生活体验存入记忆中,而写作中最迷人的部分就是“记忆的无意识”。
人类阅读的必要性:超越算法概括
在AI用一分钟就能总结一本书的今天,深度阅读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最后呈现出 “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的单一结论。
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鲜明对立。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伟兵指出,阅读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精神劳动方式。人们通过阅读的精神劳动方式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精神内容,进而丰富自身,构成了个体发展的重要路径。
“人工智能阅读作品并不是具有个体意识的阅读,而是‘总体工人’对作品数据进行社会化精神生产,是用模型所包含的算法对作品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等阅读现象和行为”。
未来的共生:AI与人类的创造性伙伴关系
学者们认为,未来AI与文学出版的关系更可能是共生而非取代。
陈平原认为,与AI共舞需要在承认危机、适应变化的同时,坚守人文精神和人类尊严。他还表示,人文学者不必全部拥抱AI,要允许“抵抗”的声音存在,以揭示潜在陷阱。
南开大学教授周志强指出,真正令人忧虑的“并非人工智能模仿人类创作,而是人类开始模仿人工智能的创作方式”。值得警惕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否创作出如李白般的诗篇,而是未来人类可能陷入潜在的认知转变,认为人工智能的作品在艺术性和深度上超越了经典。
王峰预计,让大模型创作能力达到中等网络文学的水准是3至5年的目标。“这让有想法和兴趣的人可以更容易地创作长篇小说。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峰预计,让大模型创作能力达到中等网络文学的水准是3至5年的目标。一个勤奋的网络写手写作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一年,通过机写方案,完成这一体量的作品大约需要一个半月。
他的下一步目标是将这一时间缩短为两至三周。但即使技术不断进步,AI生成的文本仍需要人工修改那些“重复、累赘的部分”,为“情节跳跃的部分”撰写连接语句。
人类阅读的价值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珍贵。它是个体将外界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是个体在精神层面与历史、世界和他者的普遍交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