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抗战烽火中的不朽艺魂!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场胜利如破晓曙光,驱散黑暗,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更催生了无数记录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的不朽文艺丰碑。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系列专题报道,从抗战觉醒、重大战役、军民抗战、人民史诗、军人气概、教育薪火、巾帼英雄、华南抗战、国际支援、抗战胜利等十个主题展开,涵盖文学、影视、美术、音乐、戏剧等多元文艺领域,带领读者通过经典作品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中华民族气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前行智慧力量。
一、抗战烽火中的呐喊
1937年 七七事变拉开全民族抗战序幕,文艺界迅速以作品为号角。战地记者方大曾发表《卢沟桥抗战记》,成 “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上海文艺界17位作家联合创作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冼星海、塞克为其创作同名歌曲,传递 “全民抗战” 信念。麦新的《大刀进行曲》问世不久便唱遍全国。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歌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及版画《到前线去》等众多作品开始唤醒民众。1995年电影《七七事变》重温这段历史,“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的呐喊震撼人心。这些血火淬炼的作品,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在民族存亡之际化作破晓力量。
二、烽火长歌中的抗战记忆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翁照垣口述《淞沪血战回忆录》显现军人风骨;1937年淞沪会战,黎民伟冒死拍摄纪录片《淞沪抗战纪实》、阳翰笙与应云卫的《八百壮士》定格抗争瞬间。1938年台儿庄大捷,田汉、冼星海等创作歌曲燃抗日热血;武汉会战,刘成春绘军民群像。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也被《太行山上》《百团大战》等多部作品呈现,这些作品熔铸 “宁碎不屈”民族气节,见证血火交织的烽火岁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