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国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的25%惩罚性关税正式生效,叠加此前征收的25%关税,印度输美商品总关税飙升至50%。这一举措看似突然,实则源于多重战略与利益考量。
贸易逆差与市场准入矛盾激化是美国对印出手的直接导火索。2024年美印货物贸易逆差达458亿美元,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为名,试图通过加税迫使印度开放农业、乳制品等敏感市场。然而,印度超过40%的劳动力依赖农业,开放市场将冲击数亿农民生计,莫迪政府多次拒绝美方要求,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地缘博弈中的“盟友”价值缩水加剧了美印裂痕。美国曾将印度视为“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通过军售和技术共享等手段拉拢。但随着印度坚持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武器,美国认为其“战略忠诚度”存疑。特朗普公开指责印度“资助俄罗斯战争”,并威胁对俄印贸易加税,实际上将印度视为撬动俄乌冲突解决、集中资源对抗中国的筹码。
经济利益争夺的深层博弈更为关键。美国曾推动产业链向印度转移,试图打造“替代中国”的制造基地。然而,印度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外资撤离和工厂倒闭潮频发,苹果等企业被迫回流中国。美国资本发现印度难以承载其产业野心,转而通过关税手段施压,试图在贸易和能源等领域获取更多利益。
美国对印度的行动,本质上是在霸权思维下对盟友关系进行功利化调整。当印度无法满足美国的战略与经济需求时,“伙伴关系”便沦为利益算计的牺牲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