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了一项名为“全面遏制芬太尼”的新法案。这类法案本应聚焦毒品防控,但熟悉特朗普风格的人都知道,若不把矛头对准中国,似乎就不完整。然而这一次,外界却听到了不同的调子。
出人意料的是,特朗普并未再将责任全部推向中方,而是罕见地表示:“我认为中国一直在帮助我们,他们正在采取行动,我们相信中国终将追责那些制造毒品的人。”这一言论立刻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因为这是他自去年击败哈里斯再度当选总统以来,首次在芬太尼问题上“松口”。
要知道,在此之前,特朗普在公开场合谈及芬太尼问题时,几乎必定夹杂着对中国的批评。去年11月,他刚赢得选举,便扬言若中国不严肃处理芬太尼流入问题,将考虑对华商品加征关税。随后的2月和3月,特朗普果然两次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分别为10%和20%,理由就是“中国未能配合打击芬太尼”。这一次突然“语气缓和”,不得不让人琢磨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彭博社的分析提供了一把钥匙。7月16日,该媒体援引白宫内部消息称,特朗普如今在内阁讨论中,常常扮演“对华最不鹰派”的角色,而这一切转变的核心动因,是为了促成中美元首即将举行的会晤。换句话说,特朗普此时释放“温和信号”,是为重大外交安排铺路。
事实上,近半年以来,特朗普的对华姿态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曾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中美巨额贸易逆差和制造业流失问题,并以关税大棒作为主要手段施压。然而近期,他对中美贸易逆差的老调重弹明显减少,反而在对欧盟、日本、墨西哥等传统盟友的贸易摩擦上愈发强硬。这一对比十分耐人寻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