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8日,以色列宣布结束停火,并对加沙地带展开空袭,而哈马斯则指责以方撕毁协议,令被扣押人员的安危再度陷入未知。这一幕似曾相识——每一次停火的达成,都未能换来真正的和平,历史一次次证明,短暂的停火协议往往难以维持,而这背后的深层逻辑,或许也揭示了未来冲突的演变趋势。
停火协议的脆弱性:历史不断重演
以巴冲突的历史上,停火协议屡屡达成,却也屡屡破裂。2005年,以色列实施加沙撤离计划,试图缓和巴以矛盾,为持久和平奠定基础。然而,2006年哈马斯在巴勒斯坦选举中获胜,迅速改变了双方的政治生态,停火协议形同虚设,以巴关系急剧恶化,冲突愈演愈烈。
2012年的“防务之柱”军事行动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以色列对哈马斯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随后在埃及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然而,这一停火仅维持了数月,零星冲突不断积累,最终演变成2014年的“护刃行动”,再度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事,造成严重伤亡和破坏。
旧模式未变,新挑战更复杂
本次停火协议的破裂,与过往多次失败的停火协议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缺乏坚实的政治基础,导致协议难以持续;其次,双方深层的不信任,使得和平协议往往成为短暂的缓冲,而非真正的解决方案;此外,外部势力的介入也让局势更加复杂,国际调解的效果有限,停火协议极易受到外部政治风向的影响而失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